貿易及物流業是香港經濟的四大產業支柱之一,根據政府的數字,2014 年,貿易及物流業增長率佔本地生產總值的 23.4%,增長的比例上,相較另外三大產業支柱(旅遊業、金融業、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)高得多。現年僅為 26 歲的容嘉俊(Spencer),大學畢業加入物流業,工作兩年發現業內的運作系統頗為落後,甚至追不上鄰近物流業發達的城市,新加坡)。他膽粗粗向老闆提出要研發一套軟件幫助業界,老闆鼓勵之下最終成功研發一套適用於業界的軟件。
CAS Logistics 行政總裁 容嘉俊 Spencer。
讀個行做個行 快速發現行業弊病
大學時於香港理工大學修讀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的 Spencer,從學業上了解到如何可以透過人、機器及修改公司的工作流程,提高工作效率。他畢業後加入學系客席教授譚文政博士(Migar)的物流顧問公司,從工作中了解物流行業的運作,實踐大學讀來的理論。
工作兩年,Spencer 接觸過超過 20 間本地物流公司,發現這些公司的運作原來不是十分先進,「好多都仲係停留係用 Excel ,甚至用拍子簿做記錄的人手階段」,他開始著手了解行業在科技使用上落後的原因。
業內系統欠彈性 智能化成本高
Spencer 表示,香港有 5,800 多家物流公司,其中大多數規模都屬於中小型企業,未必有足夠條件大量使用資訊科技。除了公司的條件之外,業內亦未有適用的軟件供應,「一間物流公司可能要同時管理幾百種貨物,可能有冷氣機、樽裝水、手袋等,不同類型的貨物都有不同的處理工序,有些可能要入箱,或貼標籤,或重新包裝。但是一般業用軟件系統只適用於一兩種工序,若然每新增一種貨就要更改一次軟件系統,成本就會很高。」Spencer 認為軟件系統缺乏彈性,是其中一個令業界抗拒智能化的重要原因。
膽粗粗自學編程 老闆撐自行創業
在發現業界有這個需求之後,他馬上向當時的老闆(即譚文政博士(Migar))建議,自行開發一套軟件,可以非常彈性,滿足到不同種類貨品的管理要求,甚至可以讓物流公司 DIY 設計流程,減省時間及成本。
Migar 認同 Spencer 的建議,卻沒有答應他,因為擔心「這個小子會下巴輕輕,才剛畢業沒多久就說要為行業帶來改變」。Migar 反而建議他用這個想法自行創業,嘗試加入科學園的創業培育計劃,向一些專業人士諮詢可行性。
科技底子接近零的 Spencer 於是膽粗粗自學編程,根據自己的想法用了半年時間砌了一個軟件雛型,申請了兩次加入科學園的創業培育計劃,終於在 2013 年成功,而 Migar 更成為他的天使投資者。Spencer 認為科學園的服務有助他營運公司,「上個月有個商業配對活動,可以幫我地搵 business partner,對於我地 Startup 有幫助。」
軟件幫到中小企 性價比高 攞埋獎
Spencer 的公司 CAS Logistics 在加入科學園創業培育計劃一年半已經達到收支平衡,軟件在業內更有超過 800 名用戶使用,而且更幫助到有多種不同類型貨物的物流公司提升工作效率,「本地我地個系統預設左 12 種收貨&出貨的工序模式俾物流公司,我地有個中小企客戶用左個系統一年,佢地用系統入面的 DIY 工具寫多左 300 多個物流業務 workflow 出黎,適用於不同貨種。」Spencer 表示,如果要一般的軟件重新設計或更改流程,每一次都要收錢,他們的 DIY 自訂流程功能可以為這些中小企物流公司慳好多,屢獲獎項,更媲美大公司的軟件,「我地的系統可以三分一的價錢做到『大型速遞公司』 99%工作。」
Spencer 憑他設計的軟件系統連續兩年在香港資訊科技大獎中獲獎。